電磁兼容以及由此發展的方法、技術、理論、儀器設備、管理系統以及試驗環境等的研究一直時候人們關注的熱點,電磁兼容從最初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新型學科,電磁兼容問題已經隨同電磁能的廣泛應用一起深入到人類科學技術、生產、軍事、生活的各個領域。應該說,目前人類享受到的高科技帶給人們的各種效益,是同人類幾十年來在電磁兼容方面的研究所進行的努力密不可分的。目前,許多電磁干擾問題仍在困擾、制約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電磁兼容性問題將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和研究,在今后的發展中,主要有以下幾個重要的發展趨勢。
1、設備或系統數據采集自動化。數據主要指在試驗、鑒定、測量設備等方面獲得的數據,以前是表征單項電磁干擾參數。今后將向集成化參數發展,也就是用多種傳感測量手段搜集、整理和處理這些數據,使用、測量系統在不斷完善的修改過程中進一步自動化,使該系統能夠快速測定、多參數處理。
2、設備與系統評價技術的發展。由于電磁兼容技術是多維考慮、多樣分析、多方位設置、多參數處理以及多機或系統聯合設計,所以不可能單以某一參數的好壞、某一性能指標的優劣來評價電磁兼容性。當然像敏感度、易損性等參數則帶有綜合性能的內涵。
3、設計程序化與自動化。進行系統的電磁兼容性設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且其設計又必須依附于電子設備或系統自身的功能任務。當對電磁環境、電磁干擾、干擾控制系統研究達到相當水平時,就可逐步實現設計程序化和自動化。泰思特
靜電放電發生器、雷擊浪涌發生器、脈沖群模擬器等EMC測試儀器。
4、電磁兼容性與電子對抗相互促進和發展。廣義的說,電磁兼容性是從避開電磁干擾的心理在技術研究上的反映,而電子對抗是對抗電磁干擾與截獲電磁信號的心里再技術上的反映。兩者在技術上、理論上都有相互借鑒的可能性,從而促進對電磁環境認識的深化。
5、電磁兼容教育的不斷加強。電磁兼容是涉及多種學科的邊緣科學,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電磁兼容教育還跟不上需要,世界各國包括工業發達的國家普遍感到電磁兼容專業人員不足。
6、其他新技術的發展必將促進電磁兼容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會對電磁兼容提出新的挑戰。例如先進材料特別是合成材料和聚合材料,由于其重要輕、易裝配,正普遍應用于家用電器和電子設備上,但在縫隙和接口處很難維持良好的電聯系,降低了屏蔽效能。用合成材料代替鋁作飛機外殼,由于其導電能力較差,在遭受雷擊時損壞嚴重。先進的半導體器件一方面增加了元件的密度,另一方面加快了運行的速度,并且實行低能量驅動,這都可能帶來新的電磁兼容問題。
生產工藝學、醫學設備和診斷學的發展有可能使人們對電磁場影響人體的機理獲得更好的解釋,一旦了解了電磁場的頻率、功率等與生態效應的關系,就可以更安全有效的利用電磁能量。
本文由泰思特整理發布,更多EMC電磁兼容性測試儀器盡在>>>>>>>http://www.shfskyj.com;轉載請說明,謝謝!